風亮小組~ 出埃及記 16 章 – 2016.8.15. 參加人數 46 人 出埃及記 16 章 導讀分享~ 陳晶亮姊妹 時: 出埃及後第二個月15日—出埃及後40年。 地: 在以琳和西乃中間。 人: 耶和華神,以色列全會眾,摩西,亞倫,會眾的官長 物: 肉鍋,肉,雲中,鵪鶉,露水,一俄梅珥,蟲,罐子,瑪哪,法櫃。 事&分段大綱: 1.以色列人從以琳起行到汛的曠野(十六1) 2.以色列人因無食物而發怨言(2~3) 3.神應許賜給食物(4~12) a.神對摩西說,要賜百姓糧食(4~5)。 b.摩西將話傳給百姓(4~12)。 c.神的榮光在雲中顯現,並對摩西說話(7~12)。 4.神把食物賜給以色列人(13~20) a.晚上神賜鵪鶉(13)。 b.早上神賜嗎哪(13~15)。 ⑴ 神賜嗎哪,以色列人卻不認識(13~15)。 ⑵ 摩西告訴他們要按各人的飯量收取(15~16)。 ⑶ 以色列人就照之收取(17~18)。 ⑷ 摩西吩咐不可留到次日早晨(19~20)。 ⑸ 摩西指示第六天收取之例(21~24)。 ⑹ 第七天神不降嗎哪(25~30)。 5.摩西盛了一罐嗎哪放在法櫃前存留,作為紀念。(31~36) 學習: 1.神供應的背景 a.在以色列人身上。 ⑴ 當時以色列人在曠野,將要餓死。 ⑵ 他們得不到埃及肉鍋的供應。 ⑶ 神就從天上降嗎哪給他們吃。 b.在聖徒身上。 ⑴ 世界的娛樂、風俗、物質、精神……,不能再滿足聖徒。 ⑵ 在這曠野的路上,若得不到供應又將餓死。 ⑶ 惟一的供應就是神從天上降下食物來。 2.神供應的內容 a.神用嗎哪供應以色列人,嗎哪乃是預表基督(約六30~59)。 b.嗎哪的特點——象徵基督作聖徒供應的特點: ⑴ 從天降下——基督原是屬天的(十六4;約六38,三13上)。 ⑵ 隨露水而降(十六14)。 ① 露水指恩典而言——基督是神從天降下的恩典(約一16)。 ② 露水是柔細滋潤的——遇到基督也必感到滋潤柔細。 ⑶ 是在早晨找到的——基督帶給人新鮮朝氣(十六13)。 ⑷ 如霜一般——碰到基督就使人感到清涼(十六14)。 ⑸ 是小的——基督是偉大的,卻願降卑給人享受(十六14;腓二6~7)。 ⑹ 是白色的——基督是潔白的、不沾染一點污穢(十六14、31)。 ⑺ 是圓的——基督是完滿而無始無終的(十六14;來七3)。 ⑻ 是細的——基督是均勻而無微不至的(十六14之「小圓物」原文有「小而細的圓物」之意)。 ⑼ 像芫荽子——基督是生命的子粒(十六31;約十二24)。 ⑽ 滋味如攙蜜的——基督是甘美的(十六31)。 ⑾ 如薄餅——基督是叫人得生命的餅,叫人得到飽足(十六31)。 ⑿ 如珍珠——是明亮的(民十一7)。 ⒀ 滋味又好像新油——基督如新油一般馨香(民十一8)。 ⒁ 名叫嗎哪——嗎哪意「這是什麼」,人遇到基督一面感到飽足,一面又感到奇妙(十六15、31)。 3.神供應的原則 a.在以色列人身上。 ⑴ 從天降糧給他們吃。 ⑵ 是按每日的分量供應。 ⑶ 是為了試驗他們。 b.在聖徒身上,神供應的原則也是這樣。 4.接受神供應的條件 a.在以色列人身上。 ⑴ 必須每天收取(安息日例外)。 ⑵ 必須在日頭出來以前。 ⑶ 必須按照各人的飯量收取。 b.在聖徒身上。 ⑴ 必須每日有「晨更」。 ⑵ 必須在清晨的時候。 ⑶ 按照各人的情形來親近神。 5.接受神供應的結果 a.能到飽足(十六17~18、35)。 b.能走前面的路(十七1)。 五、重點 在曠野的路上,神以祂自己作我們的供應。 六、地名 1.西乃 Sinai 山名,在西乃半鳥上,有三峰,何烈山即為其一,旁有曠野。 2.汛 Sin 曠野名,在以琳與西乃山之間。 七、參考 1.俄梅爾——以色列人幹量容器,約合四公升。 2.伊法——色列人幹量器,為一俄梅珥的十倍。 ── 何廣明《出埃及記讀經資料》 問答: 【出十六1 行程的時日】 旅程至今為期一個月(以色列人在一月十五日出發)。──《舊約聖經背景註釋》 【出十六1~3 汛的曠野】 汛的曠野是西乃半島中西部的地區。大道在此轉向內陸,離海岸五至十哩左右,才在七十五哩之後回到海邊的阿布增尼瑪(Abu Zenimah)和瑪爾卡平原(El Markha plain)。這可能就是他們「安營在紅海邊」(民三十三10~11)之處。他們在此轉向東與東北方,經巴巴乾河(Wadi Ba’ba)和羅得艾爾(Rod el ‘Air)橫越汛的曠野,直達塞拉比特卡丁(Serabit el-Khadim)地區,脫加(民三十三12)大概就是這地方。──《舊約聖經背景註釋》 【出十六2】「以色列全會眾在曠野向摩西、亞倫發怨言,」 何等驚人的改變,以色列人方於昨日歌唱,今竟開始大發怨言!其實,這正是人心的寫照。他們發怨言的緣由,只不過是他們飢餓。今天神的子民,也常因遭遇一些微不足道的事而發怨言。 註意,當時全會眾都一致從事於此一毫無價值的事──發怨言。因此,眾人一致的事,並不一定證明那事必屬智慧與正直。當時如果有幾個孤單的人,仍然歌唱讚美神,那實在是一件美好的事。―― 摩根《話中之光》 【出十六3 肉鍋】 他們美化了記憶中的埃及,形容大鍋中裝滿了「一桶一桶的」肉。──《舊約聖經背景註釋》 【出十六4「每天收每天的分。」】 通常來說,二十四小時分為三八制:八小時工作,八小時休息,八小時娛樂及其他。在屬靈生活方面也要定時,有事奉的時間,也有靈修等候的功夫,收集嗎哪的時候。 每日的工作——神創造我們為成全善工,也預備我們的路,使我們循序漸進。祂要我們作一定的事,有一定的事奉,好在主的身體上發揮功能。我們最好不要有自己的計謀,只仰賴神的計畫指引。 每日的困難——神每日為我們預備所需用的,但是只夠我們當天的需要。女傭若知道所需的煤一下以兩匹馬將大軍運來,她必會十分恐慌。但是若是只要她一次一次來搬,就不感什麼困難了。 每日的供給——以色列不能指著一堆嗎哪,就以為永不受饑荒了。每日要依靠神供給當天的需要,才是最必要的,因為嗎哪是逐日降下的。他們隨著雲柱,知道神的引導。他們深信嗎哪也必從雲層中降落。所以任何一天無論有什麼事,必在你力量之內可以承擔,好似在曠野等候,過去拾取,沒有缺乏。 ──邁爾《珍貴的片刻》 【出十六4~9 天糧/嗎哪】 第31節稱這自天而降的糧食為「嗎哪」,並且形容它的樣子(又見:民十一7)。它與露水同降(14節),表示這個神蹟性的供應,是透過自然現象成就的。嗎哪最常被學者認為是吸食檉柳樹汁之小蚜蟲的分泌物。這種分泌物硬化掉下來之後,可以收集為甜味劑。問題是這種物質只於某個季節(公曆五至七月),在有檉柳之處出產。並且全季節的產量也不過是五百磅左右,相對而言,聖經記載每人每日的收集量是半磅。此外,亦有學者認為這是漢瑪達(hammada)所產的甜汁,漢瑪達是西乃半島南部常見的植物,是使糕餅有甜味的作料。這現象和十災一樣,它的發生也不一定是其反常之處,超乎自然的是它發生的時間和幅度。無論如何,基於自然現象的解釋似乎全都遠不及聖經的描寫。其種籽用來與嗎哪外貌相比的植物,大部分譯本都作芫荽。但芫荽在沙漠極少出現,這字較有可能是泛指有白色種籽的沙漠植物。──《舊約聖經背景註釋》 【出十六10~11 榮光在雲中顯現】 「耶和華的榮光」是指顯明祂臨在的光輝。不是只有以色列的神學,才有神明以這種方式顯現的概念,美索不達米亞的神祇也是用其神性光輝梅嵐穆,來彰顯他們的能力。──《舊約聖經背景註釋》 【出十六13 鵪鶉】 這種體小而肥的候鳥每年三至四月間,從蘇丹北部遷徙到歐洲時,往往途經西乃半島。牠們一般是順風飛行,側風有時會將牠們驅逐到地上(或水中)去。在筋疲力盡之際,牠們會低飛到很容易被人捕捉的高度。覓地棲息的鵪鶉,曾經有壓沉小舟的記錄。在西乃半島著陸時,鳥隻的密度可以擁擠到得降落在其他鵪鶉上面的地步。──《舊約聖經背景註釋》 【出十六13~31】現在我要約略講到神所賜予以色列民所食的嗎哪,他的要旨可分為七點: 1、嗎哪是在天色將曉尚未黎明時降下。同樣,主耶穌基督也是在最黑暗的時代降世。自從舊約最後的一捲書——瑪拉基到施洗約翰,其中相隔四百多年 。在這期間,神為興起什麼超然的人物,而且當時猶太人的政治與宗教都在混亂與恐怖現象中,黑暗極了!就在那時候,主耶穌道成了肉身降下來。 2、嗎哪是甜的。這表明主是全然可愛,凡與主有親密交通的必都嘗著屬天甜蜜的滋味。 3、嗎哪是白的。這表明主是完全聖潔,毫無瑕疵。 4、嗎哪本來或許是大塊的東西,落到與地面相近時變成小粒了。這預表主耶穌本與神同等,有神的尊榮,可是祂卻虛己,來到世上成為卑微弱小的人,目的是要使人因祂得到生命。 5、嗎哪是圓形的。這表明主耶穌乃是無始無終的。 6、嗎哪是希伯來譯音,意思是「什麼東西」!因為以色列人從來沒有看見過嗎哪,所以當他們第一次發見它時,不認識它是什麼,就彼此對問說:「這是什麼東西?」的確,我們的主比有形的嗎哪更奇妙。保羅說:「我以認識我主基督為至寶」。所以我們若要認識主,非由聖靈藉他啟示在我們心中不可,否則我們永不會清楚的認識祂。 7,神後來吩咐將嗎哪盛在金罐內,將罐放在約櫃中留為永遠的紀念。照樣,我們的主要成為我們永遠生命之糧食,盼望我們天天閱讀神的話,以屬天的糧食,來養活我們的靈命,使得在認識主的事上,每天大有長進,成為合主心意,為主所重用的人。── 趙世光《聖經寶藏》 【出十六13~35問:嗎哪是何種糧食?以色列人共吃了多少年 ?有何預表?】 答:嗎哪是天使的糧食,樣子像芫荽子,顏色是白的,滋味如同摻蜜的薄餅;以色列人共吃了有四十年之久。(出十六35)。嗎哪的顏色是白的,預表主的聖潔;其形狀是圓的,表明主是無始無終的。嗎哪是當天還黑的時候由天降下,這表明主降生時正是地上以色列國黑暗籠罩的時候。嗎哪的滋味是甘甜如蜜,這正表明凡嘗過主恩滋味的人,都會感覺到屬天甘甜的味道。嗎哪本是大塊的,將近地面時牠卻變為小圓形,那是預表主耶穌本於父神是同等的,但為了世人,祂寧可將自己降卑,道成肉身,並且虛己,存心順服至死,且死在十字架上。(腓二5~8)── 趙世光《聖經寶藏》 【出十六14 ~15 ,31嗎哪是甚麼東西?】 答:1 嗎哪Manna按希伯來人的土音,就是說「什麼東西的意思」。因嗎哪初降時,以色列人彼此對問說,這是什麼呢?以後就叫這個名字。(出十六14 15)。這嗎哪好像芫荽子,白如霜像珍珠。百姓拾起來,用磨推或臼搗,煮在鍋中,或作成餅,滋味如蜜,好像新油,夜間隨露水同時降在營中(出十六14 31,民十一7—9)。但要按照個人的飯量收取,不許人留到早晨,否則會生蟲發臭。到第六天可以收取雙倍,以備安息日食糧,因為這一天是向神守安息日,在田野必找不著了。(出十六16—30)。 2 摩西吩咐以色列人,用一金罐盛一滿俄梅珥嗎哪(約三點六四公升),存在約櫃內留到世世代代作為紀念。(出十六33—35,來九4)。以色列人住在曠野吃嗎哪共有四十年,直到進入迦南的境界,嗎哪才止住了。(出十六35,書五12)。但這四十年是取一個整數,實際上自以色列人出埃及後二月十五日,嗎哪降在地上,(出十六1 14 15),到四十年正月十六日止,(書五11 12),共計只有三十九年零十一個月。 3 我們原不曉得嗎哪為何物,據說有人以為這是西乃曠野一種樹液,夏天流出白色的甜汁,天涼的時候,就結成白色的小圓粒,日頭一曬就消化了。又有一種苔菜,它結子很多。這兩種物質說是嗎哪,但與聖經所說的嗎哪形式和用處是大有分別的。── 李道生《舊約聖經問題總解(上)》 分享此文:TwitterFacebook電子郵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