路加福音15:11~32-小兒子回家做什麼?

  寬恕,此路甚難!其中很主要的原因在於我們覺得受傷之處,在別人或許毫無感覺。藉由浪子回頭故事(路15:11-32)裏的父與子,我們要來從他們身上學習如何寬恕。

  故事從小兒子離家開始講起,當他在外流浪耗盡了一切所有,饑荒中靠放豬養生之際,想起了父家的豐盛,醒悟到何苦要在外貧賤而死(路15:11-17)?此時小兒子不只醒悟到自己得罪了父親,也要在行動上悔改返家才能重新回到他兒子的名分;親情的等待是一條慈繩愛索,父親雖然心痛,但只要他對小兒子的愛沒有止息,小兒子放出去再遠都回得了家(路15:18-21)。父親不但沒有追究小兒子的過犯,還送他不配有的禮物,大兒子卻不服父親給小兒子的寬恕和設宴款待,於是父親安慰大兒子:你常與我同在,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!然而失而復得的兒子回家是值得慶賀的(路15:22-32)!

  我們要進一步在這個故事裏看到什麼呢?

  一、寛恕之前,必有創傷,沒有創傷何來寬恕呢?其次,衝突不一定會變創傷,溝通不良的衝突才會變創傷,有時候我們只需要包容,悅納異己,用不到寛恕,就如主耶穌的教導,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(西3:13)。

  二、父親寬恕的過程是:在等待小兒子回家中忍耐 > 放下不公義被對待的憤怒及懲罰 > 且給予小兒子不配得的禮物。顯示(雙方)和好之前必有寛恕!就像神和我們之間的關係一樣,寛恕未必須要先和好,但我們可以選擇變好、願意和好。

  三、大兒子需要在三件事中學習寬恕:勿醜化弟弟的過犯、勿聖化自己的受苦,以及同理父親的愛(同情弟弟成為浪子)。因為一直想著「都是他的錯!」,會讓人找不到寛恕的理由。想的都是對方的不好,就會耽溺在痛苦悲傷,受害者都在找被錯待的證據,從而迫害者也在找證據傷害別人。離家的人理應比在家的人更想家,大兒子應學習體會兄弟相知相愛的感受。

  四、寬恕的定義是:放下你理所當然追討的不公平對待及憎恨的權利,拒絕泡在受傷的記憶中懲罰自己,我們若能學習天父的慈愛給別人本不配得的恩典!就必在饒恕別人的過犯中得到釋放。

  五、如何實踐寬恕?可以從寬恕金字塔的五個層面(回想傷害 > 同理傷害你的人 > 付出利他禮物:十架上的饒恕 > 委身饒恕 > 持續地饒恕)來檢視自己,這能幫助我們學習如何在寛恕的路上感同身受迫害者的無知,然而向對方展現同理心不表示他是沒有過錯的,而是同理他也是一個須要被寛恕的罪人!

  即便寬恕的道路充滿血淚,神也會陪你一起走過!所以不必為心中過不去的坎自責,我們可以從主耶穌道成肉身的路程中學習如何寬恕,也必贖回在錯待中失去的健康喜樂!

林凱沁傳道 2020.9.13 主日信息

風彩小組 孫雪琴 姐妹 摘要

✪ 點進來看信息影片